Sora2-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
目录
周六晚上听了一遍,周日重新看了一遍,我们对后半段关于组织团队的深度整合、内部上下文不对齐的描述与实现、AI 原生、不沉溺于 AI 提效更在于 AI 变革平权、AI 生产力革命改变什么供给等很感兴趣:
和两位 CEO 聊 Sora: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核心观点总结
📋 文章基本信息
- 标题:和两位 CEO 聊 Sora: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 中文标题:和两位 CEO 聊 Sora:应用层爆发的里程碑事件,创业者的机会来了
- 来源:周永亮 / 极客公园
- 时间:2025 年 10 月 04 日
- 类型:分析类
🎯 核心观点(一句话概括) Sora 作为新一代文生视频大模型及其应用的发布,标志着 AI 应用层的爆发,开启了 AI 原生应用的新时代,为创业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关键论点
-
Sora 的创新与突破
- 具体内容:Sora 不是“AI 版抖音”,而是更接近“AI 版 Instagram 或朋友圈”。其核心突破在于“为产品打造模型,而不是为模型寻找产品”,通过 Cameo 等功能解决了“AI + 社交”的难题,将重点放在熟人关系的“低成本 Remix”共创上。
- 支撑论据:Sora 在音画同步、人物 ID 保持和多镜头叙事上的技术突破,使其跨越了 C 端消费门槛。
-
AI 原生应用的定义与机会
- 具体内容:AI 时代最大的机会在于“AI 原生”,即没有 AI 就无法存在的业务或内容。
- 支撑论据:创业者不应试图复制通用社交应用(如微信),而应将最佳产品创意与最佳模型整合,创造全新的体验。
-
AI 时代的组织能力
- 具体内容:定义应用和产品的能力变得与构建模型同等重要。未来组织需要具备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产品和技术团队必须深度协作。
- 支撑论据:OpenAI 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组织结构,既拥有顶尖研究员,又由非研究员出身的 CEO 领导,兼具创业公司的高融合度与巨头的资源。
🔗 逻辑脉络
- 问题/现象:OpenAI 发布 Sora 2 及其应用,引发了全球科技圈的关注和争议。
- 原因:Sora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成功解决了“AI + 社交”的难题,开启了 AI 应用的新时代。
- 影响:Sora 的出现不仅改变了 AI 应用的开发思路,也为创业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结论:创业者需要关注 AI 原生应用的机会,同时提升组织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 重要细节/亮点
- Sora 的邀请机制和社交传播策略成功地推动了其在美区下载榜的快速上升。
- Sora 的技术突破包括音画同步、人物 ID 保持和多镜头叙事,这些都为 C 端消费优化。
- 两位 CEO 认为,AI 时代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创业者需要“Go Big or Go Home”。
⚠️ 局限性/反思(如有)
- 文章主要从技术和产品角度分析 Sora,对用户隐私和伦理问题的讨论较少。
- 对于 Sora 的长期影响和市场接受度,文章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
阅读时长建议:本总结可节约约 15 分钟阅读时间
句子摘要
对此我们也划线并摘要了共鸣的句子:
- 产品和技术的深度整合。你既要拥抱新技术,又要找到一个「灵光一现」的场景,让技术真的能被用户玩起来。
- 要求组织非常敏捷,没有部门墙,他们必须物理上坐在一起,因为「物理距离也影响心理距离」。
- 组织内部绝大多数的摩擦都来源于「上下文不对齐」。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比如算法与业务)之间沟通带宽很窄,因此提升组织效率的本质,就是如何让大家更快速地对齐上下文。
- 要实现对齐,有两个基础:第一,个人的 EGO 要小,这样才更容易接受别人观点;第二,要善用语言模型这个「补全上下文的神器」,比如,当我听不懂一段话时,我会把它发给 Gemini,让它帮我理解。
- 大家要多一起吃饭、散步,在非正式的沟通中对齐上下文。
- AI 时代最大的机会,本质上是 AI 原生的机会
- 如果你想的是给好莱坞大片降成本,那你其实还是在做提效,而提效不可能带来革命。革命才诞生伟大的新机会。巨头想提效无可厚非,但创业者绝对不能用这个思维。
- 思考的都是:AI 时代会带来什么样的新体验和新内容?这才是本质。
- 如何定义 AI 原生?你就想,没有 AI,这个业务或内容还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它就是 AI 原生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切换。如果你想在 AI 时代做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是「体验会打折」,那你可能做错了;如果答案是「业务会直接消失」,那你就做对了。
- 当年抖音出来,大家以为短视频是另一种电影,后来发现它是生活记录视频,是摄像头的平权化
-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改变供给,而非降本增效,这会如何改变 AI 模型技术的发展路线,以及模型与产品的融合方式?
- 这一波 AI 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力革命。它们在初始阶段都是在改变供给。
- 到底要改变的是什么供给?这是一个需要从产品侧深入思考的问题
- 哪些品类会率先被改变?机会到底在哪里?产品与技术的「fit」又在哪里?随着模型能力的进化,我们看到机会也在演变。
- AI ToC 的想象空间被极大地拓宽了。创业者能探索的方向更多,能做的事情也更多。
- 能力要求越复合,组织要求越敏捷,创业公司的机会就越多